映象网开封讯(记者 崔学庆 实习生 吴文中)“我如同一只蜗牛,白天伸出脑袋负重而行,节假日、晚上缩回壳中沉浸于精神享受。文学这个壳可以为我抵挡外面世界所有的污浊和风暴,更能让我享受到生命极致的快乐,无法言传的愉悦,激昂和壮美,是我心灵的家园。”——王红伟。
王红伟,1967年出生,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尉氏县作协主席。1988年开始文学创作,1992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在《莽原》、《当代小说》、《延河》、《东京文学》等报刊发表各类作品一百余万字,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假手》、小说集《屠城之恋》、《劫后桃花》等。现任尉氏县教体局文明办主任。
文学梦起 痴情三十余载
1967年,王红伟出生在尉氏县洧川镇双洎河畔一个小村里,《诗经》有诗云,“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每年夏天,清澈见底的双洎河便成了王红伟和小伙伴们的天堂,他们跳到河里捉鱼逮虾,快乐无比。这弯浅浅的河,是他童年放飞梦想的地方。
升入初中那年,王红伟偶尔从一位同学手里借到了一本长篇小说,那是他第一次读到小说。河南地处中原腹地,他从没去过海边,而书中描写的海浪、沙滩、海龟、仙人掌、渔家生活等,给了他无限的新奇和向往,仿佛打开了一个奇异的世界。从此,他如痴如狂地迷恋读书,他找遍了所有可读的书籍,那种痴迷就像不可戒掉的“瘾”。半夜,母亲把油灯吹熄,他就用手电筒在被窝里看。“在那个年代,我的身边没有电视,更没有网络,读书是我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也是我探寻神秘世界的重要通道。”王红伟说。
王红伟还清楚的记得,在他十一岁那年,村子里有弟兄俩都考上了大学,连周边村的人也羡慕不已,争相传颂。考上师范院校的哥哥,后来成为了王红伟的初中语文老师。这位老师是他的偶像,播下了他文学的种子。“有一次,在教室旁的钟下,几位教师接到了邮递员送来的他的信,站在一边的我听到一位老师念题目,只记住了后两个字,笔谈。”这是他第一次听到这个词,他的文学梦就是从那时开始了。也从那时起,王红伟背上了一个“壳”,这个“壳”一背就是三十多年,直至今日。
作品迸发 珍惜创作机会
1988年,王红伟在家乡小学做了老师。此后,学生、孩子、课堂、农田,占据了他大部分的时间,忙忙碌碌。尽管如此,在无数个夜晚,孤灯清影下,他也悄然创作了大量作品。在《中国教育报》、《河南日报》、《郑州晚报》、《开封日报》等发表了很多小说、散文、通讯报道等,连续八年被《开封日报》评为先进通讯员和尉氏县委宣传部优秀通讯员。
1999年,王红伟被任命为一所小学校长,在后来的日子里,他把所有心思放在工作上,尽管他的内心仍然痴情文学,却被现实绊住了脚。所以,王红伟更加珍惜那些可以创造出无穷新意的汉字和词语,珍惜每一次同它们的相遇,让每一次的相会都擦出情感的火花,让这份温暖能够在心中温情传递。
2004年年底,王红伟调入尉氏县教育局工作。忙碌的工作状态得到了调整,分离五年的文学创作被重新拾起,多部作品呈现在大众眼前。他先后创作了三十多篇中短篇小说,两部长篇小说,出版了两部小说集,一部长篇小说,又连续发表了上百万字。其中,中篇小说《女人真相》获2010年《小说选刊》首届全国小说笔会二等奖;长篇小说《假手》和中篇小说《宛在水中央》分获2011年由福建作协等主办的首届海峡两岸文学创作大赛三农文学主题赛区长篇小说奖和短篇小说优秀奖;短篇小说《麦梢儿黄了》获2012年《当代小说》“全国精短文学作品征文大赛”二等奖;中篇小说《蓬池烟雨》获2016年“河南省第二届网络作品七个一工程”一等奖和2016年“开封市网络作品七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等等。
写作,是光阴的故事,是生活的投射,作家的创作离不开生活。王红伟创作的文学作品大部分以农村生活为基础和背景。王红伟坦言,他的根在农村,从小到大对农村的观察和思考,是他创作的灵感源泉。而将沉淀在脑海中的写作冲动梳理之后,用手中的笔表现出来,也是他对自己心中乡村生态的最好展现。
2009年,5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假手》完成。创作《假手》,王红伟付出了最大的心血。这部小说题材重大,贴近现实,他用心去挖掘去拓展人物的内心世界,既有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也有人生命运的反思,是一部思想丰富、撞击心灵的文学大餐。此外,在众多作品中,《麦梢儿黄了》是王红伟比较偏爱的一篇短篇小说。曾有人问王红伟,小说的主人公是否是以他自己为原型,王红伟摇头否认了。同样作为一名教师,这部小说写出了他内心最深的感受,引发了读者共鸣。
“我最好的作品永远是下一个。”王红伟感慨道,“有时看到那些谋足‘稻梁’者,有羡慕,但纯为‘稻梁’谋,便会鄙视。我会继续背着这个壳走下去,直到精疲力竭累倒在路上。当然,我也明白,自己需要再次沉淀,待再次动笔,将会再上新的高峰。创作将是我毕生最爱。有此为寄,夫复何求?”
心系学生 关爱学生成长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因为热爱教育事业,王红伟的心中总是充满着阳光。执教十六年,他总是用坚守和信念,点燃着一丛丛温暖的火把,照亮学生的同时,也为自己的人生写下了动人的篇章。
王红伟在洧川一中执教时,班里有一名学生的母亲去世了,家中只剩下兄弟俩和父亲相依为命。这位同学受此打击,情绪很低落,在学校也不爱与周围的同学交流玩耍,成绩下滑比较严重。王红伟知道后,时常留心这名学生的学习生活,课堂上对他关照,生活上帮助他,私下也会鼓励班干部多与他交流,让他感受到身边人的关怀。老师和小伙伴的关心和帮助,这名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中,逐渐打开了心门,性格活泼了不少,学习成绩也逐渐提高。王红伟说,“我只是尽了一名老师应该尽的责任,没想到这位同学现在已经成为一名北京大学的医学博士,前一段时间还打听我在哪里任职,专程过来看望我。”
多年农村执教的经历,让王红伟对农村教育问题有了深刻的思考。农村许多年轻的父母外出打工,用勤劳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但他们的孩子却留在了家里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为了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王红伟的提议下,尉氏县教体局文明办先后在全县教育系统开展了“孝心少年”、“最美少年”以及“时代好少年”等的评选活动,选取孝敬长辈、为家庭排忧解难、自强不息、阳光向上、奋发有为的学生为榜样,使更多满怀真情、践行孝心的少年儿童及家庭能够展现他们身上的可贵品质,彰显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用爱谱写出了一曲曲动人的歌。
有人说生命是一场旅行,而在王红伟的工作生活中,教师就是一场燃烧。他体验了生命的热烈和深刻,目睹一批批学子挥洒汗水,帮助这些个性鲜明的青春盛开;而写作是一种享受,他把对文学的热爱描绘在他的文字里,一撇一捺皆是情,惟愿长醉在字里行间。
(开封新闻热线:0371-23216709 13603789370 邮箱:hnrcnkf@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