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开封讯(记者 崔学庆 实习生 吴文中)3月27日上午,尉氏县张市镇村民考察团成员20余人早早集合,来到张市镇沈家村,来到郭家村党员政治生活馆。实地感受张市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巨大成就。
村民考察团考察的第一站是沈家村的高标准粮田综合开发示范区,绿油油的麦田一望无际,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张市镇镇长李连江介绍说,五年来,张市镇紧紧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抓实农村党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大、做强、做足“三农”文章。累计争取资金1.2亿元,建设高标准粮田7.8万亩,实现了高标准粮田建设全覆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大力促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和产业升级,重点推广一年三熟、四熟的“小麦—西瓜—辣椒—玉米”间作套种模式,大大提高了土地投入产出效益,亩均效益由不足2000元提高到6000多元,全镇农民年增收1000多万元,可以说是既筑牢了粮仓,又实现了农民增收致富。
考察团在现场看到,今年沈家村的高标准粮田,大部分都实施了间作套种。“间作套种技术让小麦的“边行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分蘖充分,穗大粒多,透光好,籽粒饱满,不容易倒伏,病虫害发生率低,产量不减反增,不仅保证了粮食产量,还有效地提高了农民收入”。张市镇沈家村村委会主任沈勇刚接茬说道。
看到沈家村村民沈永平拿着遥控器,站在地头,一个人就可以把地浇了。考察团成员朱志兵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浇地一家齐上阵,费时费力费钱。现在农民浇地遥控指挥,不仅节约了资金,而且解放了劳动力,感到现在的农民生活真是越来越幸福了。”
告别了沈家村的高标准粮田,村民考察团一行来到位于张市镇郭家村的尉氏县党员政治生活馆。灼灼桃花掩映下的郭家村,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党员政治生活馆和靓丽的新型农村社区交相辉映、熠熠生辉。张市镇郭家村党员政治生活是全国首家村级党员政治生活馆,集新时代乡村振兴讲习所和党员主题教育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多种功能为一体,总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涵盖张市镇郭家村“两委”办公区、党建图书室、讲习室和“初心厅、修身厅、红星厅、先锋厅、警醒厅、振兴厅”6X主体功能区等多个区域。
“参观党员政治生活馆,我又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再一次接受了深刻的党性教育,真是受益匪浅。”市民考察团成员张鑫感慨地说。
春花烂漫迷人眼。走在郭家社区笔直平坦的水泥路上,道路两旁的油菜花儿竞相绽放,在春日暖阳的照耀下,散发着勃勃生机。“今天来到郭家村参观考察,我从内心中感到震撼,也非常激动!我有三个没想到:没想到郭家的天空这么蓝,没想到郭家社区建设这么漂亮,没想到郭家周围的环境这么美!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农村的生活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考察团成员王亚东感慨地说。
(开封新闻热线:0371-23216709 136 0378 9370,投稿邮箱:hnrcnkf@163.com ,映象网“大象帮办”电话:180 0371 9699)
开封市尉氏县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执行局长王明贺,行政审判庭庭长杜俊豪,法官卢晓祥走进尉氏县国土局,举行"送法进机关"活动,与自然资源局领导和乡镇国土管理所所长座谈交流,接受国土执法人员的法律咨询。
3月26日,尉氏县税务局的工作人员走进尉氏县建设路小学王岗分校开展“税收在身边”税法宣传活动。
3月27日上午,尉氏县政协领导陶建军、杨清泉、师秀亭、巨建民,带领科技农林水工作组部分政协委员对全县国土绿化工作进行专项视察。
高舍连从2003年秋起就开始承担照顾患病在床的婆婆重任,到2015年,又增加了照顾患有抑郁症的老公公,这一晃就是16年的光景,她以善良的底色谱写了一曲农家媳妇的孝道之歌。
3月22日,开封市尉氏县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执行局长王明贺,行政审判庭庭长杜俊豪,法官卢晓祥走进尉氏县国土局,举行"送法进机关"活动,与自然资源局领导和乡镇国土管理所所长座谈交流,接受国土执法人员的法律咨询。
3月25日下午,记者来到尉氏县岗李乡贫困村占庄村,采访经历过天灾人祸后又励志养鸡甩穷帽的贫困户张遂臣时,发现这里跟印象中的贫困村有很大的不同。
3月24日以来,尉氏县大马乡全体扶贫干部再次分组进村入户,开展春季脱贫攻坚走访排查活动。
3月22日,尉氏县公安局建设路派出所快速侦破一起盗窃电动三轮车现行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2名,带破盗窃电动三轮车案件1起,追回被盗电动车一辆。
连日来,尉氏县岗李乡全民动员在生态廊道沿线两侧掀起春季植树造林热潮,在植树现场,乡村干部和贫困群众忙着修剪树枝、挖土抬树、栽树对齐、培土浇水,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处处可见。
近年来,尉氏县岗李乡党委政府以“八业扶贫”为导向,持续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稳定脱贫的治本之策、根本之源、攻坚之基。注重引才回归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立足区位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真正让贫困群众掌握脱贫致富的门路和技术,贫困群众“造血”功能不断增强,目前,该乡69名在外创业成功人士、高校毕业生、返乡加入“新乡贤”队伍,带动贫困群众300多人次实现持续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