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开封讯(记者 崔学庆)近期,北京、河南、陕西、山西、河北五省市联合举办的“玉礼中国——京豫陕晋冀玉器精品展”在开封博物馆开幕。展览共展出来自首都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山西博物院、河北博物院、北京市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等十余家博物馆及文物研究所的三百余件精美玉器。
展览共分为三部分:山川灵蕴、敬天法祖、君子爱玉。展出文物以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玉器精品为主,从不同侧面反映中原玉文化包括玉祭仪、玉礼制、玉葬制以及治玉工艺等方面的嬗变轨迹,揭示玉器所蕴含的艺术、情感和精神。
据了解,北京、河南、陕西、山西、河北五省市,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地区,先后有20多个朝代,3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北京、河南、陕西、山西、河北五省市也是中国文物数量较多的几个地区,可移动文物和地下遗址在全国都位居前列。
本次展览展出的300余件玉器中,一部分是在出土后首次对外展出,还有一部分是近年来考古出土的,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这些玉器或为礼器、或为佩饰、或为殓葬用品,时代自八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汉代,全面反映中原地区的玉文化并揭示玉器所蕴含的艺术、情感和精神。
此次展览由北京、河南、陕西、山西、河北五省市联合举办,是五省市博物馆交流的大型展览,规模之大,实属罕见。此次展览也是开封博物馆新馆开馆后规模最大的临时展览。
开封博物馆在此介绍其中部分展品,以飨观众。
玉兽面 龙山文化晚期(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2000年) 出土于山西襄汾陶寺遗址 高3.5厘米,宽6.4厘米,厚0.3厘米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玉质清透,造型别致。器体很小,有外侈的双耳,像是动物的头面,所以被称为玉兽面。这件玉兽面的造型和湖北石家河文化出土玉器类似,但是关于它的用途目前学术界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认为它并非兽面,而是对鸟的造型。有人认为它是组合玉饰其中的一件,为玉神人头像上的玉冠饰。也有人认为它是蚩尤之像。正是它的神秘,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更多思考的空间。
玉牙璧 龙山文化(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2000年) 长12.8厘米,宽12.2厘米,厚0.72厘米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出土于山西芮城清凉寺墓地M100
圆孔,外围有四组环齿,环齿和圆孔周围有沁色。牙璧,又名璇玑。《尚书·舜典》记载:“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但因为记载过于简略,后世多有争议,有星象说和仪器说。第一位详细描述璇玑的人是清代的吴大澂(chéng),他在《古玉图考》中说玉璇玑是一件观测天像的仪器。而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提出,璇玑极可能是从玉璧演变而来,为了表示璇玑和玉璧的关系,夏鼐先生还特意为玉璇玑正名为玉牙璧,表示玉璇玑只是有别于传统玉璧的特殊玉璧。目前尚无定论,但随着更多考古资料的出土,终将会解开这个疑惑。
透雕双螭纹玉璧 东汉(公元25年 ~公元220年) 高25.5厘米,宽19.9厘米,厚0.7厘米 河北博物院藏 1959年出土于河北定州北庄汉墓
青玉雕制。玉璧表面布满谷纹,在肉、好的边缘各刻弦纹一周。璧上端出廓部分附刻透雕双蟠螭纹,曲身武爪相斗,矫健有力,生动形象。琢制技术精湛,抛光凝润。这件玉璧出土于东汉中山简王刘焉的墓中,为汉代皇家用玉的典范。
《周礼》记载:“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璧为祭天的礼器。出廓玉璧是在璧的外缘雕出龙、凤、螭、虎等动物纹饰,内外花饰相映成趣,使玉璧更显高贵。璧身布满谷纹,寄托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的愿望。
青玉鸱鸮佩 商代(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 河南博物院藏 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
青玉,圆雕。鸱鸮头顶有双卷角,圆眼,双翼并拢,尾下垂,身饰云纹、鳞纹,两足前屈,作站立状,头顶中部有一对穿斜孔可悬挂。鸱鸮,俗称猫头鹰。在商代,鸱鸮是经过神化了的一种鸟,是勇敢和克敌制胜的象征,加上鸱鸮有在黑夜里畅行无阻的能力,能驱散人们对于黑暗中生命不可预知性的恐惧。因此,鸱鸮当是勇武的寓意,战神的化身,佩戴鸱鸮也是人们希望能有战胜黑暗的能力。
金缕玉衣 东汉(公元25年 ~公元220年) 长180厘米河北博物院藏 1959年出土于河北定州北庄汉墓
玉衣是用鎏金铜丝将玉片编缀而成,整体分为头罩、上衣、手套、裤筒和鞋五部分,长180cm,共用不同形状玉片5000多片。其外观和人体形状相同,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和皇后郭圣通的幼子中山简王刘焉死后的殓服。
“玉衣”之名,始见于《汉书》,也作“玉柙”,《后汉书》中多称“玉匣”。玉衣的形制和编缀方法,受到铠甲特别是铁质甲胄的影响。玉衣之制通常与黄肠题凑、梓宫和便房一起使用,是汉代高规格的丧葬制度,同时也是穿戴者身份等级的象征。皇帝以及部分御赐大臣的玉衣以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王公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除此之外,在广州南越王汉墓中还出土有用丝线缕结的“丝缕玉衣”。
人首蛇身玉饰 石家河文化(公元前2800年~公元前2200年) 外径3.8厘米,厚0.2厘米河南博物院藏 1983年出土于河南光山县黄君孟墓(春秋)
扁平椭圆环状,大小薄厚相同,玉饰呈青黄色,两件成对。人首五官清晰,覆舟式头发,在头形边廓内勾勒一道复线,以突出五官,脑后长发后卷,大眼圆睁,翘嘴;蛇身雕刻龙纹。左侧玉饰正面人首部分为剔地阳刻,蛇身部分的雕刻工艺则与后世出现的减地平钑技法相近,背面全部为阴刻,蒜头鼻,具有男性形象。右侧的玉饰两面均为阴线刻,悬胆鼻,正面为“臣”字目,背面眼睛呈圆圈形,似为女性形象,与中国传统的“伏羲鳞身、女娲蛇躯”之阴阳说相合。
这对青玉人首蛇身饰是目前已知最早的“伏羲、女娲”实物形象。这对青玉人首蛇身饰器形虽小,但造型独特,形态生动,雕琢细致入微,是难得一见的艺术珍品,体现了古人的创作和制玉水平。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出现在春秋时期的墓葬中,也反映了后人对前代玉器的收藏。
玉猪龙 红山文化(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000年) 高4.8厘米,宽3厘米,厚2.1厘米 三门峡虢国博物馆藏 1990年出土于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9(西周)
青玉,圆雕,玉质细腻,晶莹润泽光洁,半透明。整体呈C形,作回首卷尾状。双耳耸立,椭圆眼,吻部平齐,鼻间有皱纹。自头部向下贯一圆穿,颈部有一横向小穿孔。头顶部阴刻一“田”字。此器整体颇具红山风格,但遭后人二次加工而成,竖向通天孔可能为后人所加。玉猪龙,又名玉兽玦,被认为是龙的最早雏形。但由于外形特殊,考古界对于该玉器定义为猪还是龙争议颇多,还有人认为这是熊。其用途尚不明确,多认为是宗教礼器。
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分布在内蒙古中南部至东北西部一带的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这件红山文化的玉猪龙或为虢国的战利品,或为周王的赏赐或奖励,也可能是专门搜集前朝玉器进行欣赏收藏的。在相距几千公里的西周虢国贵族墓葬中出土了距当时两三千年的玉器,足以说明虢国人对前朝玉器的喜欢和珍爱。
国人爱玉,不仅因为玉的温润特征契合内敛的民族特性,更源于几千年来用玉传统所形成的对玉的内涵的解读和延伸,以致人们将玉赋予君子之德,无故玉不去身。中国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使玉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此次五省市联展,不仅是一次精美的玉器展示,一次对玉文化的梳理,更是对东方精神的物化体现,对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最有力的弘扬。
(开封新闻热线:0371-23216709 13603789370 邮箱:hnrcnkf@163.com)
11月11日10时30分,开封市茗乐相声社·建业九道弯食坊店开业大典暨陈冠义收徒仪式隆重举行。
开封书法、绘画历史悠久,被称为我国的“书画之乡”。远在北宋时期,开封就已成为全国的书法和绘画的荟萃之地。开封书法艺术更是名流辈出,灿若群星。
7月5日,映象网记者辗转来到开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水稻乡孙庄采访